這則新聞稿是民國90年的,很久了,但對照現在,情況仍舊如此...

〔國際新聞中心俞智敏╱特譯〕美國目前正面臨汽油價格飆漲及電力短缺的能源危機,但看在歐洲人眼裡,美國人根本是咎由自取,因為節約能源早已成為歐洲生活的一部份,美國應該趁機反省自己恣意揮霍能源的習慣。

 據今日美國報報導,西歐消費者多年來一直忍受高昂的能源價格,但仍舊能維持高生活水準,因此西歐人認為美國人當然也做得到。還有人認為,美國才是造成全球能源價格居高不下的罪魁禍首,因為美國人拚命向全球收購石油,又發狂似的拚命浪費能源,買不到石油的其他國家能源價格當然降不下來。 自一九七○年代中期爆發石油危機以來,歐洲及美國都已大幅改善能源效率標準,和石油危機前相比,現在的汽車每加侖燃料所能行駛的哩數更多,家電用品也較過去省電。

 但當歐洲國家因徵收高燃料稅而使能源價格偏高之際,美國的能源價格卻一路下降,消費者更重拾石油危機前的浪費惡習,耗油量龐大的休旅車銷售量長紅,需要更多空調的大房子也大受歡迎。在消費者普遍無節約觀念的情況下,即使布希總統靠新能源政策增加能源產量,只怕也不敷使用。 華府布魯金斯研究所專家尼佛拉表示,只要到歐洲各城市街頭走一圈,就會立刻發現三件事,第一是歐洲的汽車比美國小很多,其次是有很多人步行上班,第三是有更多的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。 尼佛拉指出,歐洲國家想盡方法來節約能源,如住宅公寓夜間只點門燈,打開大門後樓梯間燈光會自動照亮約數分鐘,然後再由定時器關閉電源。歐洲國家的暖氣也多非由中央空調控制,住戶只需打開使用中房間的暖氣。

 單車則是主要的運輸工具之一,各地都有單車專用道和停車區,在城市裡尤為常見。雜貨店和各項民生服務在歐洲住宅區裡也隨處可見,方便不開車的民眾使用。 不過,歐美間使用汽車的方式有別,和兩地環境不同也有關係,如歐盟十五國的三億七千六百五十萬人口多半集中在城市裡,美國兩億八千一百四十萬人口的分布卻不像歐洲那麼集中。但在美國,即使大城市裡也是汽車當道。 根據華府國家科學院本月公布的研究顯示,美國人出門有八十九%開車代步,但歐洲人平常開車的比率低於五十%。這有一部份原因是歐洲的大眾運輸系統非常普及,即使在小城市裡也不例外。

  此外,歐洲的燃油價格也是美國人難以想像的貴。在德國柏林,一加侖汽油超過四美元,稅額較低的柴油則是每加侖約三美元左右。在英國和荷蘭,汽油的價格更高。歐洲人普遍認為,美國人應從改變生活型態開始節約能源,選擇較小型的車子,而且只在有必要時才開車。 美國能源情報署最近公布的資料指出,美國是全球非再生能源的最大消費國,佔全球四分之一以上。

 人口比美國多的西歐地區能源消費量卻比美國少,約佔十八%。美國的能源需求量二十年內還可能成長三十二%,不思節流光求開源,恐非長久之計。

唉,我只能說,美國太幸運了,一戰二戰都沒在它本土盛大開幕,國力的損耗遠低於歐亞各國,太....幸運了!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hmygod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